王亚斌:文气氤氲 落笔俊达

发布时间: 2022-11-17

【文艺家名片】
王亚斌,汉族,1973年出生于庄浪县,毕业于庆阳师专汉语言文学专业、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,现任庄浪县科协主席,中国书协会员,甘肃省书协副秘书长、首批评委库成员。
 
【文艺成就】
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专业展览: 全国第九届、第十届书法篆刻展,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,全国首届、二届西部书法篆刻展,“守望敦煌”——甘肃书法晋京展等;曾获《书法报》年度佳作奖、甘肃省第二届书法张芝奖、平凉市第三、四届崆峒文艺奖等。特邀参加“首届、二届观音山杯”“拓福杯”“书写经典 相约柳河”“道释崆峒”“黄文中杯”等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、甘肃省书协主办的“礼赞十九大,书写新时代”“百年华章 红色陇原”等各类名家邀请展等。有论文和书法作品在《东方艺术•书法》《书法报》《甘肃书法》等专业纸媒发表。
 
【代表作品】
臧克家《八十抒怀》
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
毛泽东《沁园春·雪》
杨炯《从军行》
楼钥《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扬补之画》
 
【业内评述】
 
文气氤氲,落笔俊达——王亚斌其人其书
 
刘熙载在《艺概》中写到:“书者如也,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,总之曰,如其人而已。”王亚斌的书法创作,基本上是和他这个立体的人相符合的。其为人洒脱而不失儒雅,睿智而又充满活力,他的书法创作也一直在二王帖学系统中流连忘返,作品风格遒逸自然,俊达可人,颇见其天分与性情。
王亚斌五体兼习,主攻行草和隶书,而行草书最能体现其书法的审美志趣。其行草书由米芾入门,落根于二王一脉。他依米芾启发笔性,自二王求得法度。曾在张海先生资助的“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研修班”学习,受业于张国朝、施立岗、翁志飞诸先生,并与时贤张良勋、陈羲明、陈新亚、李明、王大禾、方建光等书家交游,问道切磋,受其启发,从中滋生态势。观其书作,注重感情的自然流露,或凝重,或妍丽,或奔放,皆随性由心;用笔上,中侧并用,方圆兼施,藏露共具;结体灵动而不失端庄,笔势内敛,起止含蓄,绮丽而不媚俗,俊达而有张力;章法注重虚实,强调字组变化,行气舒朗而流畅,终以自然为依归,确乎令人赏心悦目。
习书者皆有自己学习、创作的重点,以此构成个人书法风格的立足之本。王亚斌也是这样的,他的行草书主要耽于羲献手札、《集王圣教》《十七帖》,并上溯张芝,下汲唐贤旭、素、孙虔礼,再到如今朝夕摩挲《大观帖》,越写越开阔,但一直浸于“二王”法乳。
纵向去看王亚斌的学书之路,他有着比较扎实的童子功,在胸腔里也一直跳跃着当年的那颗少年心。王亚斌的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曾就读于平凉师范,喜好读书,擅长书法,自小他就看着父亲写字,那种书写之美令他陶醉,自然而然地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始临唐楷,尤喜褚遂良《雁塔圣教序》,初中时已临摹的有模有样了;高中时,在全县师生书画展上开始获奖;大学期间,在全省举办的大学生书法展上始露头角,书法论文《论书道中的“悟”》也在《庆阳师专学报》上发表。那些30年前少年时的入展获奖证书他至今依然保存着,在给我翻看这些旧物时,能明显感到他对过往成绩的那种珍视。
观其早期作品轻松快意,清澈灵动,笔情墨韵所寄,皆春水秋波之潇洒。但此时的书写,王亚斌还把精力主要放在字法上,着意于点画精到,字形暗中蓄势,笔路交代清晰,在通篇章法上却用力不多,虽温文尔雅,作品节奏终显单调。近年来,王亚斌固本培元之外,又能多方采撷,书作多有新意。挥运之际,他于停与留、虚与实、转与折、收与放更加经心,在二王的遒媚劲健之中,加入怀素式的“连”与“断”,强化了枯润、疏密、疾涩等矛盾元素的对比;同时,对通篇的章法、节奏也能深入思考,用笔更细致,抑扬合度,他的书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,作品更具多维的审美层次。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,他在创作中做了多方面、多层次的追求和探索,艺术视野更广博了,技法也更丰富了,书作的表现性也明显增强。细询之方知,他希望书法作品能像交响乐一样,调和各种矛盾元素,在各种张力中取得统一,创作出“既雕既琢,复归于朴”的自然墨韵。就是在“酿蜜留花”式的徜徉与流连中,他承古会今,让自己的书法作品既扎根传统,又富有时代审美特点。
腹有诗书气自华。王亚斌书法经年迭进,固然源于对技术层面的不断探求,也是自觉地以文化修养为底蕴,在一种宽阔的精神背景上持续掘进的结果。他大学时读的是中文专业,早年做过高中语文老师,之后长期从事文化工作,喜藏书、好读书,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经典诗文的学习,也偶尔作文,见诸报端刊物。他对学习书法有自己独特而清醒的认识,从不只留驻于技法层面。他知道,一个人的文化修养、人生阅历都可以化为书法作品的内涵;技法固然重要,但无深厚的文化修养做为底色,最终会削弱作品的欣赏价值。
书卷气是一个书家不断的充实自我,让人文素养与书写技法慢慢交融后,最终内化在作品中沁透出的一种文气。有了书卷气,作品会更加耐品。作为一个文化人,王亚斌对书卷气的追求,几乎是他寄予笔墨的一种理想。为了构建这一理想,他在广蓄名碑名帖、名家真迹之外,不惜重金罗致各类书籍进行学习,除了艺术类书籍,还有大量文史哲方面的名著。所读日多,浸淫日久,经典精蕴,多蓄胸中,下笔时格调自然不俗,故他的书法作品在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书卷气,不论行草,还是隶书,皆是如此。每次看着王亚斌的藏书,我常常想起“高斋晓开卷,独共圣人语”之类的句子。这些书籍,无疑给他的书法创作加进了丰沛的滋养,所谓“胸罗万有,触类旁通”。王亚斌在这书香墨韵之中,不断精进着。
王亚斌虽多以行草示人,但对篆、隶、楷书皆曾沉潜,尤其隶书作品数次参加国展。他的隶书主要取法《乙瑛碑》《西狭颂》《礼器碑》《张迁碑》诸汉碑,对今人刘文华也有所借鉴,融入行草笔意稍作变态,字与字之间,横向密而纵向疏,顾盼有姿,大小、高低、方扁,形态各异,能于古质中见灵动,富于时代气息。临习正书,提升了其书法线条的质感,而在不同书体之间的游弋,让他熟悉了古今书法的流变,更深入的体会到了中国书法精神之所在。
王亚斌临帖十分认真。学书既久,在审视当下书法创作的同时,他产生了一种比以往更强烈的深入传统的内驱力,这让他的笔墨越来越向经典法帖靠拢。如今,围绕法帖,王亚斌不再仅仅限于书法本体的学习,他进而深入研读相关书论,遥接古人情思,推想法帖墨迹中蕴含的生命轨迹。而后,再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,进一步发挥法帖的空间意识和笔法,进行创作,这不正是王铎所践行的“临创结合”之法乎?
王亚斌本质上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,少壮努力,孜孜不倦,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勤奋追求,在本职工作中,更是干一行爱一行,倾心尽力,屡开新局。他在担任庄浪县文体局副局长时,参与创刊《庄浪文艺》;担任县志办主任时,主编第二轮《庄浪县志》,不遗余力地推动全县各类志书编纂,首开《庄浪年鉴》一年一编,并创刊《庄浪史志》;担任县文联主席时,曾策划编纂并正式出版“人文庄浪”丛书第一辑,把文学刊物《紫荆花》由年刊改为季刊,创办《庄浪文艺报》,在地方文化和史志工作中做出了很多成绩,多次获得省市表彰奖励。还曾跨界担任过县招商局长,现为县科协主席,招商、科普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。他说,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,他的笔触也感觉能沉下去了。是的,书法对生活的要求不像文学、美术那样直接、具体,但生活一定会影响书家对书法的理解。就这样,王亚斌在生活和艺术之河中,不断的吸收着养分,不断的调整着自我。
在干好本职工作之外,王亚斌还兼任着甘肃省书协的理事、副秘书长、平凉市书协的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,每年都会参加各级书协组织的文化下乡、扶贫送书画等活动,义务为群众写春联、给环卫工人赠送书法作品等,每次不吝挥毫,赠送作品都在数十幅以上。为了带动地方书画的繁荣和发展,他策划组织过各类书画展览:在县志办工作时曾举办喜迎十八大庄浪县十八人书画展;在县文联任职时多次举办专题书画展,并曾与兰州石化公司联合办展;在县科协时举办全县科普楹联书法作品展,等等。每次展览,他都会邀请省内外书法名家作品展出,开阔县人视野,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出版作品集。他平时注重团结带动身边的书法爱好者深入临习经典法帖,帮助他们提升技艺水平,激发创作热情,鼓励参与中书协和省书协举办的权威展览……广泛参加社会活动,正体现了一个文化人的身份自觉,既能更好的服务社会,也弘扬了传统书法文化,生动诠释了一个书法家应有的社会责任。
当下不少从事书法的人,一旦加入中国书协,学习劲头就明显松滞。但王亚斌却以成为中国书协会员为起点,鼓足精神,孜孜以求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他是一个善于思考,又勤奋砥砺的书家,从不安于已取得的成绩,时时在思考着下一步怎么走,在不断地寻绎着、吸纳着。他虽然遵循二王古法,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个性化的追求;他探究法度,却不受束缚;他努力完备技法,可更着意于文化素养的积淀。书法艺术的提升从来是厚积薄发的,虽然,王亚斌现在的作品并非处于高度成熟的风格之下,但却有一种面向开阔、丰富的趋势,随着时间、精力的投入,量与质的互变,他那颗持续燃烧的心一定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,并最终会破茧而出,在弃与守的抉择中建立自己个性化的艺术风貌。勤劳者,时光必有馈赠!以其拔萃之才,力强之年,勇猛精进自可期也。(作者:刘默)
 
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推荐
Baidu
map